>> 致美国总统拜登的信

来自 33 位美国州长(12 月 16 日)

阅读更多

评论:中国禁止外国人领养的真正受害者是儿童

纽约: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帕累托改进是一个神圣的概念,它表示一种能够提高社会所有成员福祉的变化——或者至少不会让任何人的生活比以前更糟。当我们将这一崇高理想应用于中国最近停止生产的决定时……

纽约: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帕累托改进是一个神圣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福祉的变革 — — 或者至少不会让任何人的境况比以前更糟。

当一个人把这一崇高理想应用于 中国最近决定停止国际收养,很明显,这样的举措甚至严重不符合帕累托改进的最宽松的解释。

这项法令的影响波及许多人。那些想要收养孩子的家庭多年来一直怀揣着成为父母的梦想,并投入了 14 亿欧元至 14 亿欧元不等的巨额资金,但现在却发现他们的愿望被残酷地打碎了。

这些孩子——其中许多是孤儿, 应对特殊需求 ——突然失去了一个充满关爱的家庭和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希望。公立孤儿院曾经靠收养家庭的大量捐款支撑,但现在却面临着招收新孩子和改善服务的能力下降的问题。

中国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什么?

在解释政府的决定时,人们经常以俄罗斯2013年暂停国际收养为例,认为中国的举措可能与限制国际收养的全球趋势相一致。

不可否认,这两个国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启动了收养项目;在 2004 年至 2005 年左右,两国的收养率都达到了顶峰,随后实施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而且,两国的收养过程都以其复杂性和高昂的经济要求而闻名。

然而,差距同样明显。与俄罗斯不同,中国的国际收养数量从未超过国内收养数量,2005 年的峰值为 只有四分之一的收养.

中国的计划很少引起负面宣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此外,中国减少收养的决定并非由广为人知的悲剧事件引发,而俄罗斯的情况则并非如此。

2013 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颁布法令,禁止美国家庭收养俄罗斯出生的儿童,该法令名为“季马·雅科夫列夫法”,以一名 21 个月大的俄罗斯男孩的名字命名,该男孩在美国死亡,原因是他的养父不小心将他留在停放的汽车中长达 9 个小时。

然而,也许更突出的观点是,俄罗斯的决定可能更多是现实政治的产物。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的收养禁令是对 2012 年美国《马格尼茨基法案》的直接报复措施,该法案对涉嫌侵犯人权的俄罗斯官员实施了金融制裁和签证限制。从本质上讲,克里姆林宫利用收养问题作为谈判筹码,迫使美国撤销对俄罗斯官员的制裁。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做出这一决定的真正依据是什么?

自 1992 年中国开放国际收养以来,大约有 16 万名儿童被外国人收养。由于中国总人口为 14 亿,这些收养行为并未对人口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无法成为任何政策变化的有力依据。

如果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国立孤儿院进行的某种形式的儿童贩卖,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禁止这些机构向收养家庭收取高昂的费用,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内收养呢?

毕竟,考虑到愿意收养有特殊需要儿童的中国家庭数量稀少,全面禁止收养实际上意味着大多数儿童在儿童收容机构度过童年,成年后可能准备不足,缺乏国际收养可能提供的支持结构和家庭纽带。这一严峻现实不仅加重了国家孤儿院在提供必要护理和服务方面的负担,也引发了人们对长期社会和经济成本的深刻质疑。

https://youtube.com/watch?v=fNS7pu1Dsfg%3Fautoplay%3D0%26mute%3D1%26controls%3D1%26enablejsapi%3D1%26fs%3D1%26origin%3Dhttps%253A%252F%252Fwww.channelnewsasia.com%26rel%3D0%26iv_load_policy%3D3%26cc_load_policy%3D0%26embed_config%3D%257B%2522adsConfig%2522%253A%257B%2522disableAds%2522%253Atrue%257D%252C%2522enableIma%2522%253Atrue%257D%26widgetid%3D1

中美紧张局势升级

如果俄罗斯的案例阐明了终止项目的政治基础,那么中国禁止外国人收养的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以及北京转向以安全为中心的政策模式。

根据这种解释,中国决定停止国际收养的理由与其不愿分享基因数据以及努力用国内技术取代西方技术相一致。

问题的关键在于,自 2018 年左右以来,中美双边信任急剧下降。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任赤字,催生了过度安全化——一种将每项政策问题都定性为对国家安全的生存威胁,从而为采取非常措施提供理由的倾向。这种新兴趋势催生了一种“镜子效应”,即一个国家感知到的证券化会引起其竞争对手做出类似的反应。

随着美国采取措施保护其半导体行业、供应链和生物技术行业,中国的担忧加剧。这种焦虑可能迫使中国将国际收养等以前无害的政策领域证券化,以试图减轻其感知到的脆弱性。

事实上,在禁止领养儿童之前,中国媒体上就曾多次报道过美国家庭收养中国特殊儿童的无私和牺牲精神。中国在照顾残疾孤儿方面明显无能,而这些孩子在美国长大却取得了成功,这种对比可能会被华盛顿或“敌对势力”用来批评中国的制度,并增强美国的软实力。

正如观察者网(一家以亲政府和怀疑西方观点而闻名的中国热门新闻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在为政府的决定辩护时所指出的,被收养儿童取得成功的案例“经常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过度解读,用作歌颂美国的素材”。

这种过度安全化或许也解释了中国在国际收养问题上决策的僵化。在俄罗斯 2013 年颁布收养禁令后,美国国务院成功谈判,让大约 250 名儿童(这些儿童的收养已经在进行中)加入他们未来的家庭。到目前为止,尽管美国家庭热情恳求,但中国政府还没有表现出这种灵活性 中国正在等待领养.

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的是美国社会的不一致反应:虽然许多中国公民对政府的决定表示遗憾和不理解,但一些观察家和评论家(包括那些传统上批评中国政府的人)倾向于将其视为停止人口控制政策的自然结果,或终止合法贩卖儿童行为的关键一步。与此同时,其他人则强调儿童面临的身份和归属感挑战,尤其是当他们被安置在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家庭和文化中时。

一位自己也是被收养者的外国记者描述说,看到中国终止跨国收养后,她感到“如释重负”。

由于对这一决定缺乏统一的声音,不仅人们对中国国立孤儿院 5 万多名儿童的命运缺乏关注,而且很少有美国政客愿意为收养家庭发声。这种支持分散的情况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国务院官员与北京达成协议以完成待决收养的能力。

那么孩子们呢?

虽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安全问题可能是中国决定终止国际收养的重要原因,但这一政策转变对人类的影响不容小觑。艾米·韦尔奇 (Aimee Welch) 正在中国办理收养手续,她在给本文作者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一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

“无论我们两国之间存在何种政治分歧,让需要帮助的儿童与充满爱心的家庭团聚是我们所有人都能达成共识的事情。这是一个独立的人道主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中国、美国和等待的孩子来说都是双赢的。对于像中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来说,让这些孩子与承诺来接他们的家庭团聚是一件小事,但对每个孩子来说,这都是一份巨大的礼物。”

韦尔奇的话深刻地提醒我们,除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安全考虑之外,还有许多家庭和儿童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她恳求允许收养程序继续进行,这凸显了高层政策决定与其对个人生活的深远影响之间的脱节。

随着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人道主义关怀是否能够超越日益扩大的地缘政治分歧,或者这些儿童是否会在这场他们既没有选择也没有理解的全球游戏中不知情地成为棋子,仍有待观察。

黄延忠博士是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也是新泽西州西顿霍尔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

zh_CNZH